近日,献身石油40年、深扎新疆20余年,被誉做“机修活化石”的东方物探公司西南物探分公司山地项目部的4名石油工人即将退休。离开工作岗位前,他们回忆起自己的青春激扬岁月,述说了一段段令人难忘的的故事......
一
黝黑的皮肤,浓密的眉毛,吴守炼不说话的时候看着很严肃,笑起来,眼睛却眯成了弯月。
(相关资料图)
1994年原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质调查处组建山地五队,他随川军来到新疆,一扎根就是28年。回忆起过去艰苦的条件,他说,刚到野外驻地便被眼前的场景惊住了:破损的墙壁、简陋的床架,刮起的沙尘暴给内陆来的他上了人生第一堂极端天气课。当时肉食短缺,没有冰箱,只能从四川运来腌制的咸肉解决生活问题。内心在打退堂鼓的时候,他听见师傅说:“看见门口那棵胡杨树没?它耐得苦,所以不会倒。”从此,吴守炼便一头扎在新疆,从什么都不会的技术小白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全能“师傅”。
吴守炼在检修汽车电线线路。 张野 摄
1996年新疆叶城,一辆型号2150的奔驰车在深山抛锚,野外营地的生产材料和生活物资全在这辆车上,吴守炼和徒弟们顶着烈日走了3小时山路才到达车辆所在地。当对方看见他们的时候,高兴地冲过来拥抱,“他们说终于有救了,那种带给别人的快乐和信任感,我现在还印象深刻。”
后来,当他遇到徒弟产生情绪上的问题时,总会把自己师傅当年说的那段话复述给徒弟听,白杨树的不屈精神,在一代一代人身上青蓝相继。
时光荏苒,青葱少年已白发斑斑。吴守炼说,最想做的事就是和家人孩子坐在一桌吃饭。当年身在新疆的他错过孩子出生,再回去时孩子已3个多月。他说,自己工作半辈子,全部青春和精力奉献给了石油这个大家庭,现在该回家弥补错过的遗憾,陪陪家人孩子、共享天伦了。
二
1980年参加工作期,夏应福就和“机修”两字捆在了一起。后来他历任机修工、机修组长,直到临近退休,他说,“要一直坚守到最后,继续为外面的车辆保驾护航。”
夏应福印象最深刻的事,是1998年刚到新疆的时候,一辆工程车坏在迪那工区的山坳里,司机和工人共8人被困,如果车辆无法修好,山里夜间的寒冷天气和断粮少水的困境甚至会带来生命危险。“那时路少桥少,过河需要坐钢丝滑轮绳在两座大山间穿梭”,夏应福和工友们跋山涉水、肩挑背扛,将维修设备带到现场,根本顾不上苦、累,立即上手修车。
原产于外国的工程车原装零部件成本高,维修或更换配件需半年左右的发货时间,所以技术革新就成为机修组的核心。2021年,塔克拉玛干玉科东沙漠勘探项目,奔驰U4000轮边减速器主动齿磨损较多,容易造成安全隐患,不仅耽误施工运输,还可能造成作业延时。解决燃眉之急的快捷办法只有自主创新,他们跑遍市场所有材料店,集体钻研并反复测试,最终找到和原材料一致的耐磨材质堆焊主动齿轴承颈磨损部位,质量达标,成本降低。机修组不仅缩短了维修时间,减少了耗材成本,还获得《工艺技术创新成果》奖,此技术沿用至今,为山地项目部节省资金约30余万元。
夏应福正在使用汽动风爆工具拆卸锣丝换轮胎。 张野 摄
“退休之后准备做些什么?”当问题抛给这位一看见坏车停在眼前就心急、将大半辈子奉献给了石油事业的川籍老师傅,他笑着说:“陪老婆逛逛街,陪孩子说说话,钓钓鱼打打牌,做一个合格的四川休闲老头子。”
三
蒋忠成的修车准则是“车不过夜”,当日问题必须当日解决,于是,熬夜便成了他的工作日常。2019年的富源三维项目地处沙漠,车辆故障加剧,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,他和同事们加班加点排除故障,其中,有一辆车因为配件等复杂问题整整修了3天3夜。他说,当时自己递扳手的时候困得眼睛都张不开,精神也恍惚了,后来愣是靠着意志力,和故障搏斗了72个小时并成功拿下。“那时候年青,身板硬,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倔劲,现在岁月不饶人啰,熬不动。”蒋忠成边说边摸摸自己的满头白发,讪讪地笑着。
他还清楚地记得,2019年的大年三十晚上,一辆在戈壁滩熄火的工程车乘员紧急求救汽修组,他们立即放下手上的饺子,趁夜色驱车2小时赶赴现场。蒋忠成躺在车底,利用电筒微弱的照明摸索,逐步排查故障。夜风寒冷,黑灯瞎火,他的脊背被路面的石子膈得生疼。
等修理好车辆赶回营地时,收音机里正在播放“再见,再见,相会在掌声里”,春晚已经结束,凌晨的餐桌上饺子已经冰凉。
蒋忠成爬在车底修理检查方向横拉杆。 张野 摄
“现在的居住环境比以前好太多了,以前没有帐篷和板房,随便找个羊圈就能住下。清理干净羊粪后撒上石灰粉,铺上床板就这么睡,粪臭味刺鼻难闻……过去也没有洗澡条件,一个多月不洗澡算干净的,哈哈……我是看着物探人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一步步好起来的,也算一个时间见证者了。”老蒋笑着说。
眨眼间来到退休之年,习惯了忙碌工作生活的蒋忠成很怕自己闲下来不习惯。他对徒弟说:“虽然我退休了,但是有任何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给我打电话,随时。”
四
2016年的一天,北疆气温低至零下20摄氏度,皑皑白雪把天地涂成了一个颜色。在能见度极低的条件下,王平和同事们冒雪寻找着一辆“停摆”的故障车辆,刺骨的风不断从四面八方袭来,让人举步维艰。他们从中午1点一直找到下午6点,才在雪地里找到那辆皮卡。哪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,启动机上的两颗螺丝就足足让他们扭了几个小时。设备被冻住,戴着手套影响操作,赤手在冰冷的雪地里工作是个严峻考验,刚扭几下,两个手指头便冻得麻木。王平和同事们在旁边点上篝火,轮换取暖,靠这样交替的方式干到凌晨四点才扭下锣丝,八点才终于修复车辆。
因为在雪地里呆的时间太长,王平的脚趾被冻伤,医生看了看乌黑的一块,说:“割掉吧。”这时,王平才感觉到害怕。“说出来没人相信,拧两颗锣丝花了几个小时,极端天气下,任何简单的事都会变得异常困难。”王平说。
王平正在检修汽车空调系统并添加冷媒。 张野 摄
成为师傅后,他将工作中的经验、习惯事无巨细地教给了徒弟。他不仅关心他们的工作,还挂心他们的生活:“看着他们就像看到年轻时的自己,多帮一点是一点,少走很多冤枉路。”对于他的退休,徒弟多次表达自己的不舍,除了感谢教导,他更希望自己能成长为和师傅一样的能人。
因常年修车,衣服沾染汽油和污渍,四位师傅便很少在一起照相。这是四位师傅第一次穿上干净的工服合影留念。 张野 摄
脱下油腻腻的外套,换上一身干净的工衣,拍一张合影,即将于2023年7月至9月相继退休的四个人,很难得以这样的形象站在一起。“我是最先离开队伍的那个。”王平说,言语中透出太多感概与不舍。
经过岁月洗礼的四位“老师傅”,像胡杨树一样生长扎根在石油物探一线,不仅获得多项技术创新的荣誉奖项,更见证了石油勘探从技术单一到科技创新的繁荣景象。
当年青壮的四位黑发小伙将带着白发离开新疆,除了对同事的不舍和留恋,他们更希望徒弟们能扛起责任继续往前、薪火相传,将不屈不挠的白杨精神传递下去,燎原千里。(宋葛蓓 张野)